中辽普法文章

当村里要“租”你的地搞开发:看清“以租代征”的陷阱与维权之道

2025.10.09

微信图片_20250904170654.jpg

乡亲们,如果你遇到有村里、乡镇府或者某个开发商,不来谈土地征收,反而提出要“长期租赁”你家承包的耕地或集体土地,用来建工厂、搞旅游、盖楼盘,并且承诺给你一笔可观的“租金”,那你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了!这背后,很可能隐藏着一个叫 “以租代征” 的违法陷阱

一、什么是“以租代征”?它为啥是违法的?

简单来说,“以租代征”就是指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,为了规避法定的土地征收审批程序,直接与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,将农用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行为。

它违法在哪儿?核心有两点:

1、绕开了国家审批:根据我国《土地管理法》,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,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政府的严格审批。这个过程是为了保护我们国家宝贵的耕地资源。“以租代征”等于“走后门”,完全绕开了这个至关重要的“安全闸”。

2、改变了土地性质:耕地是用来种庄稼的,一旦在上面永久性地盖了厂房、楼房,其性质就从根本上改变了,而且很难恢复。这种行为直接破坏了国家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。

打个比方:国家的土地审批制度就像结婚登记,合法合规,权益有保障。而“以租代征”就像是“同居”,看似省事,但关系不稳定,你的权益随时可能被侵犯,得不到《土地管理法》这把“国家级保护伞”的庇护。

二、“以租代征”对农民有哪些巨大风险?

眼前看似拿到了一笔租金,但长远来看,隐患重重:

风险一:补偿标准“一口价”,权益严重受损

正规的土地征收,补偿标准包括土地补偿费、安置补助费、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,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计算方式,并且是一次性买断。而“以租代征”给的“租金”,往往是对方说了算的“协商价”,远低于法定的征收补偿款。你相当于用“白菜价”出租了“黄金地”。

风险二:合同无效,租金可能打水漂

由于这种行为本身是违法的,因此你与对方签订的租赁合同很可能被法院认定为 “无效合同”。一旦合同无效,根据法律规定,双方应互相返还财产。这意味着,地上建的厂房等要被拆除,土地要恢复原状。而你已经收到的租金,也可能需要返还,或者在未来应得的合法补偿中被扣除,最终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

风险三:生活保障断流,未来充满不确定性

土地是农民的“命根子”和最后的保障。一旦被长期租用并硬化建设,就失去了耕种能力。几年后,如果项目黄了、企业跑了,或者违法建筑被强制拆除,你失去的不仅是未来的“租金”,更是赖以生存的土地和长远生计。到那时,再想恢复耕种就难了。

风险四:维权之路艰难曲折

当发现问题时,你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资金链断裂的企业,或者一个“无能为力”的乡镇政府。想要拿到应有的补偿,可能需要经历漫长的行政复议、行政诉讼,耗时耗力,结果难料。

三、如何识别与防范?记住这几点!

1、一看用地性质:只要对方打算在你的耕地上搞非农业建设(建厂、盖房、修停车场等),却只谈“租地”,那就要高度警惕。

2、二问审批文件:直接询问对方是否有省级以上政府颁发的 《建设用地批准书》。如果没有,就是违法的。

3、三思补偿方式:拒绝模糊的“租金”概念。要明确了解如果是正规征收,依法你能获得的总补偿是多少,并与之对比。

四、如果遇到了,该怎么办?

1、拒绝签字,保持冷静:不要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迷惑,不要在任何租赁合同上轻易签字。

2、主动核实,收集证据:向县级以上的自然资源局(原国土局)咨询、举报,核实项目的合法性。同时,保留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、对方的宣传材料、沟通记录等所有证据。

3、寻求专业法律帮助:如果情况复杂或已经卷入其中,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总结一句话:土地是传家宝,租地开发要看好。避开“以租代征”坑,依法维权是正道。希望每一位农民朋友都能守好自己的土地,护住自己的合法权益!


作者:北京中辽律师事务所

刘曼律师





END

3.行政争议解决团队.png

4.媒体平台 扫码关注.jpg